第(2/3)页 其实陈默的理解很简单。 本来这个提议就是他提的,基层部队这几年演习数据惨烈到甚至没眼看,他最清楚。 没办法,谁让他担任过机要秘书呢。 而上一世担任时,这些数据恰好有一大批到了该销毁的时候,陈默在监督销毁时,也看过一些。 目前63军内部压根没有装甲团级单位,那只能是大名鼎鼎的38军了。 “确实是38军坦克六师。”罗耀武点点头,而后似乎又觉得不对,纠正道:“现在不叫坦克六师了,应该叫装甲六师。” “而你刚才看的数据,就是1997年九月,装甲六师24团打出的成绩。” “军部要求这次培训基地,要和装甲六师大力合作,瞄准数字化改装,当然了,这是以后的事。” “你通过这些数据,能看出当初的24团,究竟输在哪里了?” 这次的询问,想要回应难度就高多了。 陈默毕竟不是24团的人,更没有经历过那次演习。 单凭复盘后的数据,还原整个作战的过程,不能说做不到,但肯定不会一眼就看出来啊。 所以,陈默没有立即回应。 他摁着键盘持续的拉后续的数据,看看下属的坦克连,人员以及战车战损情况。 当看到其中两个坦克连,都是在演习后半程失去战地机械维修能力,战地抢修吊装车辆不是抛锚就是趴窝,导致全团一半的主力,整体组织机动效率损失。 陈默就猜到是怎么回事了。 要知道,组织机动能力损失一半,要是换成突击能力,那损失更严重啊。 毕竟,机动组在相对有力条件下,不太可能损失。 连机动都没了,让突击这种步坦机械化体系结合的进攻形式,还怎么去展开? 直接趴窝了都。 这还只是其中两个主力连的损失,另外一个主力连更狠。 全连从连长到指导员,6名干部在中后期陆续战损,士兵战损近60人,由当时的上士(1997年上士是义务兵)接替指挥。 等演习结束,该连战斗力几乎损失达到100%,这都不是等于全军覆没了,而是真正的全军覆没。 全连连一个能开枪反击的后勤兵,都找不出来。 说实话,哪怕前几年战争打得那么惨烈,也很少有全连一个人都回不来的啊。 如今,装备越来越齐全,火力越来越猛,却能打出这种结果。 属实是没谁了。 难怪刚才陈默进来时,看到那么多军官都跟霜打的茄子似的,正襟危坐。 敢情他们都在复盘这场战役,自己这会需要分析的东西,恐怕也是刚才那帮军官需要写的报告。 看着陈默愣愣的坐在那,罗耀武扫了他一眼,开口道:“看出来了吗?” “报告,看出来一点。”陈默急忙挺了挺胸膛。 听到这次又是“一点”,罗耀武仰头示意道:“说说看。” “是!” “根据这些数据,我个人觉得演习失利,主要的原因有两点。” “这些数据里没提对手是谁,但猜测应该是挺强劲的主力团,在战术上,24团过于重视或者过于轻视,导致急于推进,没等交锋,重装部队就损失惨重。” “加上山地地形条件,不利于装甲集合,机动,过长和分散防线,急于推进之下,也让后方各连队作战单元战斗协同效率低下。” “报告,我能看懂的就这些。” 闻言,罗耀武脸色严肃,叹了口气的功夫,身上更是弥漫着一股沧桑的感觉。 好半天才开口道:“是啊,你能看懂的就这么些,可你说得就已经很清楚了。” “这个团作战,教条主义严重,打仗不动脑,不分析,不思考,知道为什么让你过来吗?” “就是因为现在基层急需一批会指挥,懂指挥的人才,尽快注入单位,让这种仗,打得不那么难看。” “我看啊,现在会打仗的,没几个了。” 罗耀武气呼呼的重新点燃一根烟,大口大口的抽着。 对于这个问题,陈默没办法回应。 时代不同,培养也不一样啊。 他也曾吐槽过这个时代的演习,都是照着剧本打仗,可吐槽有啥用? 国家有钱嘛?敢放开让所有单位自由发挥,敞开的打嘛? 退一步讲。 就算是放开了,不按照剧本,基层很多军官都是志愿兵直接转的军官,很多连长,营长文化程度都不高。 甚至都不知道军事学院大门朝哪开,放开了打,拿什么去打? 教条主义是存在于时代的东西,并非一个人两个人能够改变的。 说得再难听点。 装甲武器从九十年代初,就开始装备各个单位,如今快十年过去了,很多单位真的懂这些武器的运用嘛? 答案还真不一定。 基层很多的学习,就仅限于把坦克开得会跑起来,让直升机能飞起来,真正这些战争利器怎么合理的去运用,去协同作战。 绝大多数基层根本不会。 战争,最重要的不是装备,而是操作装备的人,就像这些演习数据,装甲是不会自己趴窝的。 需要改变的是思想。 是想想怎么让一支现代化的军队,不陷入僵硬的刻板操作。 不让部队失去装甲,就失去锐气。 陈默建议的士官学院,初衷就在这里,而他建议抽调军区近三年来,装甲单位演习的数据。 不过就是为了让这份初衷,更有说服力。 很显然,罗耀武或者说是陆院这帮领导,经过战略战役学系的推演,长时间关注,已经认识到陈默当初说得这些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