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联合营机动演练没那么快开始,基地距离军区批的演习场隔着近百公里。 战车机动速度没那么快。 会议室内。 一群人围着电脑屏幕,跟看电影似的,盯着上面俯瞰的画面,口中啧啧称奇。 陈默则是站在一旁,极力的从脑海中搜索有关无人机的消息。 他以前对这方面的认知,仅限于听别人说,自己很少去接触。 毕竟无人机领域,真正出现技术飞跃,是从2014年前后才开始。 他那时候已经转业了。 在此之前,无人机系列哪怕军用型号,作用也只是靶机,侦察探测或者携弹打击之类,没有那么广泛的功能。 “主任,马主任那边联系上了。” 裴帅军手举着话筒,大声提醒。 听到声音。 罗耀武三步并作两步,快步走到跟前,抓住话筒:“老马,我是罗耀武,我跟你说个事,你看看能不能行得通。” 由于距离太远。 陆院那边具体怎么沟通,陈默听不到,不过看罗主任脸色。 交涉双方并未达到满意。 目前,电子对抗部队确实有,但现在的技侦跟后世的技侦,基本就是两种编制。 没有后世那么厉害,动不动入侵对方通讯,甚至还能放喜羊羊之类的动画片。 九十年代末这个阶段,针对现代战争打击原则,大致可以分为三种。 第一,指挥链条打击,也就是常说的斩首行动。 但斩首行动,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容易,一个单位的指挥官动不动就集中到一个战地帐篷内开会,那种纯属扯淡。 战争可不是这么打的。 稍微规模大一些的战争,哪怕团级单位,指挥替补也至少有四五个人。 一号军事主官阵亡,还有参谋长接替,参谋长阵亡,政委接替,再不济还有副职,副职阵亡还有营职。 百足之虫还死而不僵呢。 更何况是数百上千人的部队,根本不存在斩首最大的指挥官,整个单位就不会指挥的情况。 实际上,斩首一两个,对大局没有太大影响。 第二,是对后勤链条的打击,这种是不是听起来挺容易得手? 只要阻断后勤补给,那么对手就会因为缺少弹药或者物资补充,导致最终溃败。 事实上,切断后勤比斩首行动还难。 因为咱们是大国,军队的体系也会非常大,一旦战况大到一定程度。 人家后勤也是自成体系,并非归功于哪个单位调遣。 就这么说吧。 烈度演习中,一个旅级单位在参战之前,往往会耳提面命的提醒,要求所有作战参谋,务必打起精神,杜绝出现低级失误。 因为在这些单位认知当中,演习甚至可以接受输,输很正常。 输给战术,输给协同,输给后勤,都可以。 反正就是不能输给具体的指挥驱动环节,若是在这方面输了,那就是指挥官无能。 复盘的时候脑袋容易被揍成猪头。 可问题是,同样的思想,人家后勤部也是这么想的啊。 演习可以输,但绝对不能因为后勤不给力而输,反正话咋说都行,坚决不能把问题出在自己单位上。 后勤部统计处一直算着前线部队的损耗,就算你不要,他们也会想办法把物资给你送过去。 啥玩意?想切我的后勤? 特么的,知不知道为啥很多时候演习,不怎么见号称战神的轰六嘛? 那玩意不出意外的话,驻地距离后勤都不远,陆航调度中心也在后勤边上,谁切后勤就得掂量掂量,自己能不能抗住一架次就能极限携弹15吨的轰炸机,出动一队去照顾照顾你。 所以,在古代切后勤都称为奇袭,现代战争想切后勤,除非是运气好恰巧碰到。 否则的话,在火力不足以对抗一个师的时候,最好还是研究研究斩首行动最靠谱。 至少,安全一些。 因为轰炸机一旦出动,谁先被斩首,就很难说了。 第三就是通讯链条打击。 也就是刚才陈默提议,用无人机携带干扰系统,让敌方单位雷达和通讯全部瘫痪,叫天不应,叫地不灵。 现代战争打击的原则中,只有通讯链条打击风险最小,并且收益最大。 这也是为什么,罗耀武刚才会这么激动的原因。 电话挂断。 罗耀武转身走到会议桌旁,他刚刚激动的神色,明显恢复平静:“刚才陈默提的那个问题,学院马主任最近会联系西北工业大学那边,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。” “陆指也会安排代表团,陪同一起,今天飞往爱生无人机研究所洽谈,陈默同志的提议是能够行得通,但暂时无人机型号还没有装备相应的功能。” 闻言,陈默心情谈不上失落,更谈不上高兴。 就是不清楚,集合陆院,陆指,西北工业三所学院所有软件工程师,能不能在短期内,有研究方向的情况下,突破这个技术关隘。 要是能突破,这场演习就好打多了。 装载干扰系统并不难,但眼下的电子系统,能源系统都必须具备升级条件。 否则的话,说再多也没用。 无人机干扰的事情暂时揭过。 会议室正前方,七八平方米的大屏幕被打开,这玩意目前没办法投影作战的画面,而是一个信息命令收集平台。 屏幕分成两大块区域,分别记录随行参谋团和各连下达的指挥命令。 现在的会议室,就相当于演习的导演部。 第(1/3)页